东莞持续开展“学国粹中医药,筑健康绿校园”系列中医药进校园活动

发布日期:2023-10-31 作者:市中医药学会 来源:本站 浏览次数:1678

为了进一步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2023年,由东莞市卫生健康局,东莞市教育局,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东莞市科学技术协会联合发文,由东莞市中医药学会牵头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主题为“学国粹中医药,筑健康绿校园”的中医药进校园活动。此次活动不仅让同学们近距离接触到了中医药文化,也让他们感受到了中医药文化的魅力。

据不完全统计,大约有28个镇街,20所医院,上百所学校,上万名学生参与了2023年东莞市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值得一提的是,东莞市中医药学会与广东医科大学联合学会会长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东莞医院(东莞市中医院)、副会长单位广东医科大学附属东莞第一医院(东莞市东南部中心医院)、东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东莞市虎门中医院、东莞市莞城和阳小学、东莞市松山湖北区学校、东莞市外国语学校、东莞市中小学德育基地、东莞市东城第八小学等11个单位共同发起成立“东莞市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科普宣传联盟”,建立了6支中医药科普志愿服务队,开展了一系列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

 图片6.jpg

多角度宣传,扩大传播覆盖

东莞市各中小学校和医疗机构通过微信公众号、宣传栏、官方网站或媒体宣传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月的有关资讯,转载了学生学习中医药的视频、图片、信息,营造了“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的良好氛围,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纷纷为此次活动的正能量“点赞”!

 图片7.jpg

多载体并行,传承国医精髓

在活动月中,各中小学校内校外联动,开展知识讲座、科普课堂、科普宣讲、主题班会、参观国医馆等形式向学生们展示了中药的神奇以及中医发展的历程和成就。通过讲解和演示,老师和中医师们详细介绍了各种中药的名称、功效和使用方法。同学们对这些神奇的中药充满了好奇心,纷纷围观并提问。在一问一答中,同学们对中药的认识逐渐深入,对中医药文化的兴趣也愈发浓厚。

除了普及中药知识,活动中各中小学还进行了一系列实践活动。开展制作中药香囊、艾条和烹饪药膳等活动,让同学们不仅学会了如何使用中药材进行搭配和研磨,还了解到中医芳香疗法的用途和功效。而在药膳烹饪环节,同学们更是感受到了中医药食同源的神奇之处;开展中草药绘画、手抄报活动,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来描绘中草药,交出了一份特别的答卷。学生们详细介绍了自己所描绘的药材植株,书与画相得益彰,传统中药材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跃然纸上。所谓“传承不泥古”,孩子们在接收中医传统的同时,创新中草药用法。用自己种植的薄荷、艾草、金银花、薄荷、紫苏经过调配,有的同学制成驱蚊香、香牌、薄荷膏,有些学生制作了金银花露、艾叶糍粑,还有学生制作了金银花茶、薄荷茶、薄荷糖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孩子们亲手制作的中草药小物品,也许并没有那么精致,却因蕴含了中医未来的希望而光彩夺目。

 图片8.jpg

多名师助阵,壮大传承队伍

东莞市中医药学会主办的“东莞市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科普师资培训班(第一期)”组织了全市36个名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以及流派传承工作室的39名专家参与培训教学工作,吸引了来自东莞市180多所中小学校的224名校园中医药文化宣教科普老师参加。历时5个月,学员们都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根据学习表现以及综合考核,共评选出10名具有一定的中医药文化基础和中医药文化教研能力的代表为优秀学员,树立榜样,激励更多人投身于科普中医药知识,传承中医药智慧。本期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科普师资培训班不仅是全省首个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师资培训班的地市,还首创了培训班与多个市名中医药工作室有机融合的新模式,探索更多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新举措。

 图片9.jpg

多美文呈现,崭露中医希望

为培养新时代中医药故事的讲述者、中医药文化的传播者,东莞市中医药学会在市卫生健康局、市教育局、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市科学技术协会的指导下,联合东莞日报社开展了东莞市中小学生“我身边的中医药”主题征文大赛活动。时隔数月,“我身边的中医药”主题征文活动圆满落幕!

本次征文活动持续3个多月,共收集征文1100篇(其中初中组379篇作品,小学组721篇作品),体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经过专家评审,最终评选出获奖征文82篇(其中中小学组一等奖各3篇,二等奖各6篇,三等奖各12篇,优秀奖各20篇)。同时,一等奖学生的指导老师也获得优秀指导老师奖。获奖学生代表来自于全市45所中小学校,显示了部分中小学有着深厚的中医药文化基础。

 图片10.jpg

“少年强则国强”,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能够在广大青少年心中播下热爱传统文化的种子。通过学习和实践,让学生们提高健康素养,培养爱国情怀,增强文化自信,成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播者和实践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少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