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百万人次参与,东莞这场科技盛会“出圈”更“出彩”
时维盛秋,大地流金,一场科技含量满满的城市科学节在东莞落下帷幕。
科学之火,如火燎原。东莞十部门同频联动、首次发布科普地图、逾千场科普服务活动、展品数量多、科技体验感强,超千万人次受益,为市民“烹饪”了一场又一场别开生面的“科普盛宴”。
今年是全国科普日的第21个年头,东莞科普的“羽翼”日益强劲,在继往开来中不断展示出新风貌、新气象,在不断创新中持续推动全民科学素质的提升,为科创制造强市建设汇聚力量。
全城共建:规模创新高,展现科普强大合力
持续两个月,逾千场活动,超157万人次参与——本届东莞城市科学节系列活动的举行,正是东莞整合利用科普资源,创新科普工作机制,推动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的生动实践,也是政策推动下多方合力,科普赋能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写照。
今年,在市科普工作联席会议统筹下,本届东莞城市科学节由市科协联合教育、科技等10个重点单位横向成网,省、市、镇、村(社区)四级纵向链接,在教育、科技、生态、旅游、技能提升、安全生产等多个领域开展特色活动,努力构筑一场横跨各个年龄圈层、融合“科普+科创+产业链条”,共同开启科普资源共建共享新篇章。
首次10个成员单位举办,带动全市科普阵地、科技社团、基层组织发力,充分体现了科普资源的共建共享,如今,“政府引导、部门协作、上下联动、社会参与、多元互动、协调共赢”社会化大科普格局雏形初现,城市活力迸发,推动各类科普场所、科普资源“活”起来、“用”起来、“热”起来,更好地支撑全民科学素质提升。
全域共鸣:科普产品“量身定制”,惠民服务更暖心
从航天员进校园授课、一批大科学装置和创新基地开放参观,到举办户外科普活动、各种知识类视频和科普“网红”受到市民欢迎,再到对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医疗计量器具以及集贸市场公斤称的准确性进行验证……各类科普活动竞相开展,正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提升着一座城市的科教水准。
“通常单次活动招募人数设定最多为40组亲子家庭约80人,但活动受到市民的热烈欢迎,现场实际参与人数均超出报名人数,市民科普需求空间缺口较大。”依托本土丰富的生态环境,此次东莞城市科学节活动市林业局发挥森林资源优势,推出了户外生态观蝶活动,让绿水青山成为生态惠民的自然课堂。
聚焦五大重点人群需求,着重关爱“ 银发一族 ”,望牛墩科协不仅邀请眼科医生为现场居民进行了视力检查和老年人白内障检测,更是引入了“急救培训”这一实用项目,将心肺急救仪器的使用方法与相关急救措施送到社区、送到人民群众中间;市市监局守护“银发”健康,“质量月”现场向群众普及保健食品选购常识及真假辨别小技巧,向老年人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介绍常见消费陷阱和防范要点。
“量身定制”高质量的科普产品,让不同年龄阶段的市民在深度体验和真实互动中了解前沿新知、提高科学素养。
一辆辆科普大篷车拉来了数十件科普展品,同学们有的围挤在互动展品前争相体验,有的在专家讲堂里仰着脖子目不转睛。科学的种子,在这一刻悄然生根发芽。
与此同时,把科普展览和课堂搬到每一座学校、社区、工厂、村庄,流动的科普跨越山水,步履不停——
科普活动就在家门口,活动所覆盖的范围和领域越来越广,探秘“国之重器”大科学装置散裂中子源,在高能所所史馆了解我国在高能物理领域科技发展史,从散裂中子源的运行原理,到一款新材料的原理,感受国家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围绕提升东莞乡村社会技能水平的主题,市人社局开展“技能进村”科普活动,把技能、科普知识的宣传学习阵地将转移至乡村,进一步满足镇街、村、社区对技能、科普知识的需求……创新发展、低碳节能、科技惠民、应急科普等各式不同的活动主题,始终紧扣各类科技发展重点与社会需求。
这些来自各行各业的实践,让科普的力量在莞邑大地的每一个角落涌动,推动科普服务走深走实,助力科学精神在全社会扎根。
形式创新:嵌入“云端”科普,解锁科技教育融合新态
先进的科技成果只有通过科学普及,才能为公众理解和接受,进而促进社会发展、改善人们生活。搭乘互联网的“东风”,今日的科普则增添了更多不一样的“打开方式”——一部手机、一个平台、几个账号,助力各行各业的专家化身科普达人,通过直播、短视频、话题互动等形式通达千家万户。
在东莞市卫生健康局和东莞市教育局、东莞市护理学会的联合主办下,来自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人民医院的专家们采用“直播授课+实时互动”形式与全市中小学生们见面,他们变身“健康老师”,引导青少年争做“健康孩”,不当“小脆皮”,直播吸引了超百万人次观看,仅视频号就吸引了9.6万人次在线观看,此外,市卫生健康局还先后打造出《说医不二》微视频、《二十四节气·煲靓汤》科普专栏等一系列健康科普品牌,吸引了众多市民参与。
深的学问变“浅”了,厚的知识变“薄”了,“互联网+科普”驱动传播方式创新,“云上科普日”让科普热潮延绵不息。结合3D+5G技术,全国科普日东莞主场活动启动当天,东莞电子科普地图首次发布,汇聚了全市200家各类科普场馆(所)场馆信息,10条研学路线,实现了在1个小程序上完成信息检索、预约打卡、活动咨询等多项智慧功能。
去中国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领略“硬核”科技赋能新质生产力;到东莞市中医院中医药科普教育基地,探索生命奥秘之旅;沉浸在鸦片战争博物馆中,回望硝烟弥漫的历史……科普地图给广大市民带来统一的科普宣传、场馆预约及活动发布平台,打通了科普的“最后一公里”,市民动动手指就能“云游”科普场馆,让前沿科技和重大成果更加可知、可感、可触。
两翼齐飞:“科创+科普”点燃创新引擎
13.5%,这是2020年东莞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56%)、全省平均水平(12.79%),超额完成《东莞市“十三五”全民科学素养工作规划》当中设定的12%的目标任务。
17%,这是2025年东莞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要达到的比例,被写进《东莞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2022-2025年)》中,作为重要部署为科普工作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科普公共服务能力提质增效。
数据无言,却是最好的证明。截至目前,东莞累计创建了193个科普教育基地,其中6个国家级基地、78个省级基地;创建了11个市级科普示范镇、176个市级科普示范社区、7家市级创客培育中心、100所市级科普特色学校,尊重科学、崇尚科学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事实上,东莞的科普活动不只在全国科普日时间节点上集中“爆发”。
“科普地图”打破边界,推出场馆(所)类、产业发展类、教育科研类、自然生态类、信息传媒类五种。研学线路则涵盖科技前沿、先进制造、绿美生态、生命奥秘、历史文化、乡村振兴、低碳环保、自然奥秘、品质东莞、科创技能10种科普类型和10条研学路线,为公众提供触手可及的科普服务;东莞科学馆举办“众心向党 自立自强——党领导下的科学家”主题科普展览,普及科学知识,用科学家精神铸魂育人;以中国散裂中子源为代表的科技场馆(所),将一批需求强、观众评价高的互动展品,送进学校、社区等场所,让科普资源普惠共享……科普服务的触角向基层延伸,正点亮“全民科普明灯”,照亮科创制造强市的前行道路。
早在1992年东莞就建成了市科学馆,2002年建成了市科技馆,2007年起设立科普专项资金支持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普活动开展,多项措施走在全国全省前列。东莞科普工作呈现起步早、基础扎实、社会化程度高、科普资源丰富的特点,科普工作在创新科普形式、丰富科普内容、拓展服务阵地等方面,更是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东莞经验”。
历史的沉淀,和新时代的发展交相呼应。科创与科普澎湃向前,呼唤东莞科普工作持续向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广领域迈进。
此次城市科学节活动的举行,更是自2022年以来,东莞立足“双万”新起点,将“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定义为城市特色,努力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从要素驱动迈向创新驱动,城市进阶逻辑之变,呼唤科普工作迈上新台阶的必然要求。
秋风拂过,全国科普日又刻上了一道新的年轮。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科普的种子将不断生根发芽,推动全民科学素质再上台阶,为加快科创制造强市建设蓄积更充足的底气、注入更强大的信心。